区块链的“红与黑”——金融理想主义的中国幻影?

本文写于2017年2月,首发于量子学派。

小岛上的记账本

在一个小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记账方式(共识机制),与其它小岛不一样,他们不是用叶子(叶子每年都会增长)作为中介来交换商品,而是将每个人的流水记在账本上,只要得到岛上N个人(节点)认可,那么系统就认为这个账目是对的,所有的交易都在账目上用数字表示,因为账目是公开透明的,每个岛民都可以对账单进行检查,杜绝了造假可能,这个账目就被称之为“区块链(blockchain)”,本质上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根源于比特币(Bitcoin)的底层技术,通过数据验证算法(sha256)所产生的数据块。

从纯粹理性角度出发,区块链与比特币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没办法分开,但无论是金融圈还是科技圈,在集体唱红区块链同时,却远远避开比特币这个“黑色奇点”。既然认为区块链是金融科技的颠覆性创新,为何又拒绝接受比特币的货币属性!既然一直在寻找区块链最佳应用场景,却又闭口不谈区块链自带的杀手级应用?这就是区块链世界的“红与黑”,为什么会有这样相悖的事件产生?区块链到底是金融理想主义者的杀手锏,还是一场乱花迷人眼的资本游戏。从以下四个时代来谈谈区块链发展史,顺便诠释这个矛盾来源。

远古时代,

如何破解“法币之熵”?

1971年~2008年,是区块链的“远古时代”。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终止美元和黄金兑换,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体系瓦解之后,民族国家的法币彻底进入了一个混沌无序世界,在布雷森顿体系之前,仍然是金本位时代,金本位被抛弃后,没有谁可以阻挡“法币之熵”时代来临。

熵是孤立系统无知的度量,是能量耗散均分到最大自由度的趋势,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妖”的存在,孤立系统总会趋向于混乱、无序和低维化,现在的货币体系就是这个样子。

举个例子说得更清楚:你摔了一跤,一阵风把你手中的5000美金吹到了大街上,钱被很多人捡走了,无论你想什么办法,你基本没有可能把这些钱找回来,因为这5000元的"能量"分散到N多人手里,若想逆变化回来,几乎不可能,这就是熵增大原理。现在全世界的法币系统基本上都在做这个事情,几乎所有央行都在印制法币,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在这方面收手。

法币之熵增图

如果货币不存在稀缺性,那小岛上的叶子总会越来越多,直至有一天会没有价值。2008年的金融危机,正是“法币之熵”的一次大爆发,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因为“法币之熵”的存在,类似于这样的危机将会越来越频繁。

如何破解“法币之熵”,这是全球许多顶尖金融学者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包括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也提到过自由货币问题,关于电子货币和互联网货币的研究每年都在1000篇以上,直到2008年中本聪提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才开始真正有了破解“法币之熵”的一种可能,这个孤立而混乱的货币系统里终于出现了一只“麦克斯韦妖”。

什么是熵?在这里还是进行量子理论之补充,熵是正比于系统可到达量子组态的对数。它的公式是:

前面的k是玻尔兹曼常数,是系统量子组态数。玻尔兹曼关系式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己成为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公式之一。玻尔兹曼让熵成为该宏观态的标志,意味着不可逆的热力学变化是一个趋向于几率的宏观态,玻尔兹曼关系式把宏观量S与微观状态数联系起来,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蛮荒时代,

比特币的暗黑之路

如果说1971年~2008年,是区块链发展前的远古时代,那2008年~2012年从中本聪论文诞生到比特币开源协议的互联网运行,从最开始的CPU挖矿到专业芯片ASIC矿机的出现,这是区块链理论成形之前的“蛮荒时代”,为什么说它是蛮荒时代,因为那个时候比特币还处于法外之地,是资本之光照不到的乐园,更是电脑极客、货币理想主义者、冒险家、科幻作家、无政府主义者的天下,在那个时候是少数派的世界,除了比特币协议,没有规则是唯一的规则。

那到底什么是比特币,抽象地讲,比特币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P2P形式的加密货币,P2P传输意味着它自带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而其中的支付系统才是区块链本质,这一点仍然有许多经济学者没有理解,总以为比特币就是一种简单数字货币,其实它的支付体系才是最有价值的,区块链的技术理系也正是来源于此。比特币网络按照全网约定的开源协议发行货币,依据sha256算法,通过PoW机制暴力计算hash值,通过P2P网络中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节点来确认并记录交易行为,而在确认这些交易的同时给最快确认者以bitcoin奖励,这就是比特币的整个运行机制。

比特币的理想主义色彩与生俱来,从它诞生到现在,它的发展方向与原教旨主义已经背道而驰,例如算力中心化,支付阻滞,社区分化……但不管怎样,比特币仍然是一场伟大的货币实践。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比特币自出生以来走的就是一条暗黑之路,它自带传销体系(不完备),行走于灰色地带(丝绸之路),隐蔽性强的产品设计(匿名性),易于操控的资金存量,传销组织的天然喜好,集纳无政府主义信徒,包括部分原教旨主义者野心勃勃,一直试图颠覆央行的货币发行权和主权国家对货币的控制权,每一桩每一件都让各国监管层对其颇为警惕。

这就是区块链的黑暗一面,也是许多金融专家小心翼翼回避的雷区,区块链技术在出现在2009年,直到2015才开始广为人知的原因。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大一点,把比特币,黄金,法币纳入一个系统中,那么比特币就是这个货币体系中的“麦克斯韦妖”,它可以为这个已经无可救药的货币熵增系统进行减压,本来黄金也可以做这件事,但因为黄金的非互联网属性让它无能为力。

麦克斯韦妖(Maxwell's demon),是在物理学中假想的妖,能探测并控制单个分子运动,麦克斯韦意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与熵增相拮抗的能量控制机制,但无法清晰说明这种机制,只能诙谐假定一种“妖”,是耗散结构的一个雏形。简单描述,一个绝热容器被分成相等的两格,中间是由“妖”控制的一扇小“门”,容器中的空气分子作无规则热运动时会向门上撞击,“门”可以选择性的将速度较快的分子放入一格,而较慢分子放入另一格。麦克斯韦妖的意义在于让混乱变得有序,避免封闭系统变成一潭死水。

混沌岁月,

区块链成为互联网“红二代”

2013年~2015年,这是区块链理论真正的形成时间。

2013年11月5日中国央行出台5项规定,2014年2月26日发生的“Mt.Gox危机”,以及与之相伴中国各大交易平台兴风作浪的高倍做空机制,让比特币在2014几乎走到穷途末路,在这段混沌动荡晦暗不明的岁月里,许多比特币创业公司在这段时间相继倒闭。

但经过2013年的比特币的风暴洗礼,很多大公司的IT高管、具有技术背景的金融学者也开始关注到比特币,同时比特币社区变得越来也越来越理性温和,不再强调比特币自由主义色彩,而是重提它的基础技术区块链,区块链由黑变红也是在这个阶段,并且迅速被认定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引擎和“红二代”,甚至各国央行也开始跟风。

区块链的华丽转身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技术本身,区块链技术具有高度透明、去中心化、无须信任系统、去中介化、不可篡改(全节点维护)、加密安全等性质。这些性质体现了DAC(Distributed Autonomous Corporation)分布式自治的理念,很快就被金融理想主义者接纳,在金融领域首先获得最大的关注。因为这些优点的叠加可以解决两个长期存在于金融行业的问题:“双花”问题和“拜占庭”将军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延伸出去就是为更多领域重建信用大厦。

从2015年开始,区块链很快就成为资本最关注的新领域:

2015年9月,R3区块链联盟成立,40多家国际银行组织加入,成员遍布全球。

2015年9月,千亿级中国公司万向控股成立了区块链实验室。

2015年12月,Hyperledger区块链项目由Linux基金会发起。

2016年2月,IBM的Open Blockchain的框架基本形成。

201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私有云上存放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基金的数据库。

…………

从纯理论角度出发,区块链与互联网的确有天然互补性。1、互联网用户越多越不安全,而区块链的节点越多则越稳定;2、互联网的神经网络是离散式的拓扑结构,区块链的神经网络则是线性化的链式牵引;3、互联网的无序熵增导致信息遗忘,而区块链保持有序熵不流失;4、互联网是在混乱中产生秩序,而区块链是在秩序中连接混乱。互联网为人类带来的是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那区块链则在重人类的线性思维。所以说区块链是互联网2.0的新引擎,这种论点并不过于武断。

黄金时代,

金融理想主义者的中国幻影?

2016年至今,一切似乎变得更加美好,无论是资本圈还是金融界,无论是传统大佬还是创业人士,无论是深刻理解的还是道听途说的,无论是恨过比特币的还是黑过比特币的,都会对区块链表达出一种相见恨晚之意,所有一切都在试图说明,这就是区块链的黄金时代。

与此同时,却也看不到任何一个解决了实际应用的区块链项目,真正赚钱的仍然还是比特币行业的挖矿以及交易所,最近交易所也被央行封印了……

更让行业震惊的是,2017年2月21日噩耗传来,在花费5900万美元进行大规模研究之后,曾经“大名鼎鼎”的R3区块链联盟却突然宣布完全放弃区块链技术,宣称“没有区块链,因为我们不需要”,这一决定着实让整个区块链圈都感到意外。

这个曾经的区块链明星公司,被60多家国际银行赋予重望,运营不到两年却以这种结局收场,这对于早就厌倦了SWIFT协议的金融理想主义者是一种沉重打击,难道对于区块链的金融寄予,只是我们自导自演的一场中国幻影?

不从应用场景出发,也不从私链还是公链的争议谈起,也不去讨论共识机制。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区块链的金融上层应用并不容易,相比起底层协议,上层智能合约与应用较为复杂。

为了保证一致性问题,区块链的技术核心是降维+哈希,但这点又违背了内容共识机制,大大降低了系统安全性。降维哈希这一过程类似于“压缩”,需要基于数据内容、文件特征、时间戳等特定信息进行压缩,核心是利用程序算法替代人执行合同,这样智能合约的执行算法过程复杂艰巨,工程量浩大。

结语:

区块链后果不可测

其实区块链的红与黑并不重要,解决问题才最重要。区块链是不是幻影也不重要,找到应用场景解决问题最重要。如果说比特币是一个颠覆传统金融方式的货币,那么区块链又可能开启了一个建立新时代的社会实验。

互联网+区块链有可能构建一个新应用场景,真正重建未来信用大厦,通过智能合约构架“人类契约论”,依靠更合理的PoS共识机制,让每个区块链节点人成为互联网的麦克斯韦妖,从而让人类互联网文明更加昌盛。同样,区块链+互联网,也有可能导致另一种结局,区块链以自己的有序连接,为混沌的互联网建立真正的神经网络,机器文明的进化像现在的算力一样快速增长,从而快速进化出真正的机器文明。

区块链归根结底是一种技术,与其它伟大的技术一样,它总是在短期内被高估,所以金融圈炒得如此火热,但是在长期又被低估,它可能重构文明!

来源:量子学派

版权:本文由量子学派授权刘韧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