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gif (868 bytes) 个人简介
901.gif (868 bytes) 外围评价
901.gif (868 bytes) 素描刘韧
spacer.gif (43 bytes) spacer.gif (43 bytes) spacer.gif (43 bytes)

别人对我的评价

方兴东

  IT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并不比试皱纹的多少。相反,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对于二十八岁的刘韧来说,尤其如此。一年多的写作中,他个人也有了质的飞跃,预示着无尽的前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领域,才气的较量是一回事,勤奋的较量更为关键。平均一周一个人物的工作量,充分证明了他在这项“重体力活”上的耐力和优势。

  我一向认为:形容词如同女人的脂粉,一定要慎用,要用在点上,尽量不用。刘韧达到了这一境界,难能可贵。这也是我个人喜欢的一大原因。

  他平白朴实地将五十个人尽数摆在你面前,让你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然后努力超越他们!

  要写好这样一本书,驾驭语言的能力、思维洞察的深度以及视野的广度,缺一不可。作者刘韧,自谦为IT业忠实的“记录者”。他没有摆出咄咄逼人的教导,也没有陷入擦皮鞋的误区,而是面对人物,提纲携领,用素描的笔法,记录这些人物的经历、感悟和观点,使本书具备了第一手的真实感,为了解中国IT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留下一份宝贵的参考。体现出一名一流记者的真正本色。

郭良

  初识刘韧,就得到了他的新著《知识英雄棗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不仅这个题目吸引了我,平实的写法,也是我喜欢的文风。该书曾经在《中国计算机报》的《人物素描》栏连载,IT(信息技术)行业中人早已先读为快。

  作为IT发展的象征,中关村对普通人来说仍然是个迷。中国人对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对自己国度中的IT群英却知之甚少。翻译过来的IT书籍与日俱增,而真正由中国人认真写的书却屈指可数。正如我在《网络文化丛书》“编者的话”中说的那样,“中国人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面临的问题。

  况且,用中国人熟悉的语言来写作,也可以有一个更加友好的‘界面’。”我们更需要中国人自己的书。值得庆幸的是,《知识英雄》不仅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而且使用的语言也不那么“专业”,其轻松的文字是普通老百姓都能读懂的。

蒋白俊

  为什么那么多业内业外的读者兴致勃勃每个星期要读刘韧?

  因为刘韧作文的道行,就是于人见处见人所不见,于人言处言人所不言,他写的都是计算机行业的熟人熟事,却每每写出精彩写出别致。

  刘韧笔下人物我大多都认识,刘韧的这些文字我也大多读过。但读这些文字,并没有因为我熟悉文中人物而感到索然无味,倒常常让我生出别有洞天的感觉。跟计算机行业那些著名编辑著名记者著名企业家著名工程师们聊天,谈起刘韧和他笔下人物,不料想全跟我有相同的阅读感受!细细阅读刘韧笔下人物,发现他不但有现代文学章法中的视点变换时空转移,也没少用传统的精华:既有春秋笔法为贤者讳,更有太史公笔法秉笔直言,不以权势者然为然,机巧地让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历史还原本来的面目。

  人物素描在报上连续登载不久,我便常去跟刘韧套瓷,在他的前前后后望闻诊切,从他不善言辞的笨嘴拙舌中捕捉人物素描成功的秘密。

  观察的结果令我自己十分吃惊:刘韧这小子实在天真得象个孩子!惟其如此,他才能不沾丝毫成人社会的世故狡黠,以孩子般天真的目光去看待那些成功者,那些计算机行业中的风云人物,结果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真实的成功者图画来。

毛一丁

  初识刘韧,是在《计算机世界》报市场版上看到他写的文章,犀利的文锋直让人觉得是个写评论的高手,直到见面,才知是个毛头小伙,怎样都无法将文章与人对上号。九六年他应怡江公司之邀来到北京,做天汇汉字系统的宣传,没几天便不见了踪影,后来才得知去了《中国计算机报社》,当了一名记者。

  记得一天与刘韧见面,谈到写人很累,真的是很累,刘韧只说了一句话:“我只写五十个人!”,语气坚决,不容置疑。

  我了解刘韧,他一向都把事情做到一个高度,让别人再难以超越。五十个人、五十五万字、用五十周的时间写完,仅这一点就让圈内所有的老记们都咋舌,刘韧成功了,他找到了别人都认为是“贫矿”的“富矿”。

  文笔流畅、善于总结是刘韧写作的一大特点,抓住细微之处来体现人的性格、体现做事的方法、体现管理思路,应当说他都抓住了,他用时而细腻、时而豪放、时而精彩、时而幽默的笔触,活灵活现地刻划出了影响中关村的五十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