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英雄——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

难说郭为

郭为郭为,联想集团副总裁。1963年2月7日生于秦皇岛。

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获MBA学位。同年3月进入联想集团工作;

1988—1989年,任公关部总经理;

1990年,任集团办公室主任;

1990—1991年,任集团公司业务二部主任经理。坚决贯彻集团公司对分公司的清理 整顿工作;

1992年,任集团公司企划部总经理;

1993年,任集团公司财务部总经理;

1994年—1995年,任集团公司大亚湾工业公司总经理;

1996年,协助柳传志处理香港联想的销售业务以及中国联想的整合工作;

1997年,任整合后的联想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

  定义郭为是一件困难的事。公关经理、财务经理、企划经理、集团办主任,每个职务之 间截然不同,但郭为在每个职位上都做得挺精彩;整顿分公司,接手大亚湾工业园区,领军 联想科技,每一仗都是硬仗,每一仗郭为都打得挺漂亮。但可圈可点之处多了,反而让人不 知重点该去圈点什么。

  老外说,郭为是一个很vision(有远见、有前景)的人;联想的人说,郭为的长处在于 领导能力;郭为自己说,他也不知道自己最擅长什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你们看到的是什 么那就是什么。我们权衡了半天,想不好如果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来诠释郭 为是不是评价太高了一些。

  许多企业为了锤炼领军人物,也会刻意地安排有培养前途的年青人去尝试不同的岗位, 让他熟悉整个组织的情况,以便日后统揽全局,但郭为不属于这种情况。他所接管的部门要 么以前没有,需要他去创立;要么是出了问题,需要他去整顿。

没毕业就到联想当经理

  柳传志面试郭为用时30分钟,匆匆问了郭为几个问题后,自己却花了20分钟时间向郭为描绘联想公司的美好前景。

  1988年,有些青年口头流行语是“你怎么还在中国混?”,但柳传志告诉郭为,出国并不是一个年青人追求的最终目标,年青人的目标应该是成就一番事业。10年后的事实证实柳 传志的话是对的,现在郭为到美国出差,遇到旧友,互相之间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还 在美国混?”

  1988年就揣着MBA学位的郭为当时看中的公司不只联想一家,而且,从待遇上讲,其它 公司出的价都比联想高,但柳传志“把公司办到美国去,办到海外去,追求集体出国”的豪 言壮语打动了郭为,让郭为觉得,联想有机会,他在联想有机会。“在那一刻,我就下决心 要和联想共成长。我很早就进入事业心状态,而不是上进心。联想今后要成为世界500强, 无论我在公司担当什么职位,我都是在一个世界级的公司做事,而且,联想的前进,有我的 心血。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给人以吸引力的了。”

  就在柳传志面试郭为的时候,郭为学会了今后怎样面试别人。“人才可遇不可求。开始 的时候,不可能知道谁是人才,只可能把每个前来应聘的人,都当作人才对待,向他充分地 展示你自己,使人才被你吸引,被你打动。”郭为反对在面试的时候,极力挑剔应试者,他 认为那样会永远找不到人才。“人才觉得自己很强的时候,你挑中了他,他还不一定看上你 公司呢!任何公司都有缺点,因此,你先要把你公司的优点展示给人家,对人家构成足够的 吸引,然后,才可能有挑选别人的余地。”

  虽然,柳传志对郭为说,你先来试试,不合适,再去别的地方,但此刻已经被柳传志打 动的郭为已经没有可能再去别的地方了。“许多往事,已难追忆,但我进联想的日期,我记 得非常清楚,是3月16日。”

  郭为在联想做的第一件事是参加策划、实施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联想进军海外誓师大会 。1988年在人民大会堂开会,一定要有国家领导人参加才行。于是,郭为就去请这些人,跟 记者沟通,谈联想的观点,和柳传志商讨“大院大所办公司”的提法和它的核心内容。

  那次会开得很成功,会后,柳传志觉得郭为请人,和记者、和方方面面打交道的本事很 强,就对郭为说,“你干脆当公关部经理吧。”工作一个月就当经理,而且,当时郭为还差 几个月没有从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这样的开局应该让人振奋,但郭为打心眼里不太愿意做 宣传工作。“我父亲原来做过宣传部长,我感觉宣传这个事情好像很虚,而且,一来运动就 挨整,再说,我的文笔又不好,也不会写东西。”郭为学的是管理,他骨子里想从事管理工 作,但柳传志对他说,做任何事情都是对做管理的锻炼,而且,公司现在缺一个公关经理。

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

  郭为做公关经理最值得骄傲的是,把联想汉卡已经评下来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复 议变成了中国计算机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实现的产值 来看,联想汉卡都达到了一等奖要求,但因为汉卡是一块卡,容易给人留下技术含量不高的 印象。”二等奖评下来,柳传志觉得二等奖对联想不合适,就对郭为说,你要做工作,想办 法把二等奖变成一等奖。

  评选结果已经在《人民日报》上公布了,变更谈何容易。郭为先从成果办了解到行事程 序:首先,专家组50名专家中要有10名专家联名要求复议,然后再开大会;三分之二的专家 同意这个复议,才能变更为一等奖。

  所以,郭为第一步先要找够10名专家联名要求复议。“从公关的角度讲,这是一个系统 工程,我直接去影响专家,并不一定起作用,专家们会觉得我是在走后门。我想到了借助媒 体,《光明日报》写人物比较强,《经济日报》写经济比较强,中央电视台影响广泛,在这 些媒体上,我们连篇累牍地宣传联想汉卡,做到在我去找专家之前,这些专家就已经在广播 里、电视中、报纸上听到、看到了对联想汉卡的美誉,让他们产生这样一种心理‘是不是我 原来看得有点问题?’”这时候,郭为拿出了请人的本事,一家一家地登门拜访,“我不提 过分的要求,我只是请你到我们公司来,我再一次给你展示联想汉卡。”任何一个事物,如 果你怀着好意仔细去找优点的话,找不到优点是不可能的,就像怀着恶意去找它的缺点一样 。所以,被郭为请来的人都能让郭为如愿以偿。“来了,仔细一看,确实会感到联想汉卡不 错。”就这样一个人一个人地做工作,郭为终于攻下了10个人。

  10名专家联名,50个专家开会,联想汉卡拿下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郭为拿下了公司 同事对他的服气,联想集团从此有一个至今仍贴在总部墙上的口号——把5%的希望,变 成100%的现实。“拿下一等奖对联想那个时候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汉卡拿到国家最高奖 ,再给客户讲解,就省下了很多事——国家都评了一等奖了,你买这东西还能有什么错? ”

  郭为做公关经理的时候,策划大师王力正如日中天,但王力的几个助手都到郭为那里学 习过。郭为是学管理的,他很愿意从经营的角度考虑公关,他总是在琢磨国家有什么新形势 ,以便从中不断找出时下新闻的侧重点是什么。有时,为了配合形势,郭为找出的宣传“点 ”,在内行看来未免有些牵强,但它对宣传联想整个形象有益,比如,郭为对记者讲,我们 是搞高科技的,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开发。记者们一听来了劲,细问详情。郭为就对 他们讲“机器谁都能做,汉卡不是谁都能做,我们的汉卡插在机器上,我们不是站在IBM的 肩膀上搞开发吗?”众记者一听,有理,这个观点很好,可以从这个角度写写文章。

把你扔到嘉陵江去

  1990年,联想分公司体系状况非常不好,郭为临危受命,负责整顿全国18家分公司。此 时郭为年仅27岁,要面对的是异地“已经烂掉的队伍”,要把原来的总经理从领导岗位上撤 下来,这可不是像写几篇文章、卖几台机器那么简单,这要真刀真枪去“斗争”,甚至是“ 战斗”。“在重庆,我要整顿他们,他们就威胁我,要把我扔到嘉陵江去。”

  “在成都,有人打电话威胁我,说我在北京的家庭会怎么样,但我只有一个信念—— 邪不压正。我堂堂正正地做人,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摊到桌面上和你谈,你要是用歪的 邪的,我就用司法的手段来同你较量。”郭为做过一次不成功的手术,有过死的感觉,打那 以后,他觉得自己勇敢起来了。

  18家分公司整顿下来,对郭为的心理是一个考验;18家分公司整顿下来,公司的同事不 再认为郭为只是一个“吹喇叭”的宣传员,而是一个很“强势”的人。

  郭为不但手硬,而且还做到了在整顿的同时,分公司不亏损,所销的联想PC占整个集团 的55%。

  郭为升得很快,1991年,28岁的时候,就进入了由11个人组成的总裁室,迈进了公司最 高决策层。

事业部体制和责任会计

  整顿完分公司,郭为出任集团公司企划部总经理,开始从事打心眼里最想做的管理工作 。1992年,郭为提出以事业部体制为主的舰队管理模式。“以前,我们只有一个汉卡产品, 一切都围着汉卡转,但到了1992年,我们有了新的增长点,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齐抓了。 事业部体制的核心是分权,把责权利下放到基层去。事业部体制首先在杨元庆的CAD部和皮 卓丁的汉卡部进行了试点。我们现在的六大公司体系即是建立在当年事业部体制试验成功的 基础上。” 在这个阶段,郭为还做了许多企业文化方面的工作。围绕柳传志提出的大船结构,郭为 出思路,陈惠湘执笔充分阐述了什么是大船结构,什么是大船管理以及大船文化是什么样的 文化,形成了厚厚的一本小册子。联想的企业文化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 1993年,联想集团财务出现问题,郭为又被调去抓会计工作。在那一年中,郭为提出的 “责任会计”概念,一直被延用到现在。郭为当时思考的是,怎么通过财务体制来保证事业 部体制的正常运行?怎样把“管理会计”的概念引入到原有的会计体制中。“过去会计主要 面对的是税务和财政,没有企业内部管理的职能。管理会计的核心在于,怎样把一个财务指 标变成一个责任指标,落实到各个事业部里面去,落实到各个部门中去。企业管理的核心其 实是财务管理。”

学土建

  学管理的郭为进联想做梦也想不到他会去盖房子。1994年,郭为接过联想大亚湾科技园 区的半拉子工程,面对着大亚湾大片的荒地,他说他感觉自己有点像铁人王进喜。“楼盖到 一 半停下来,损失会更大,我的任务是把它挽救回来。”,“当时的股份关系比较复杂,有当 地的,有香港的,有联想的,究竟我该听谁的?在大亚湾,三方面派驻的人都有,各种矛盾 错综复杂。”

  最让郭为难受的是,在大亚湾“就像掉进了一个大冰窟窿里,爬也爬不上来,到处都是 滑的,借不上力,借不到任何资源。”

  此时的郭为只好完全靠自己。

  他开始学土建。“现在真的让我做房地产,我还真能说出个道道来。”

  此时的郭为切身感受到了独立做一把手的困难。“过去老给柳总提意见,说他做事慢, 考虑得太周到了。当我独立运作一个事情,才体会到柳总在那个位置上的难处。”在大亚湾 郭 为是一把手,所有问题都要他自己扛,都要他一个人负总责,包括处理两年中死了四个人的事。

  此时的郭为要抵御诱惑,经受考验。“我几千万、几千万地像水一样往外花钱,确实有 人拎着手提箱给我送钱。”

  郭为坚持了下来,做完二期工程以后,园区投资效益明显好转,七年以后,就能全部收 回投资。因为郭为在大亚湾表现突出,他被评为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

  做完大亚湾的事以后,郭为自感自信心和能力都长了一大块。“今后,再遇到任何一个 新的任务,只要给我足够的时间,我都能把它做起来。”

  1996年,香港联想出现亏损,柳传志把郭为调去香港,当时联想在香港有14个子公司, 郭为一个人管了11个,郭为要做的事是“想办法止血”,少亏损一些。

  从1997年出任联想科技总经理到现在,郭为感觉如鱼得水。“有劲都使得上,又学了很 多东西。通过国际合作,改变了很多我原来想的东西,感觉到国际大公司的确有些东西比我 们高。”

要么从我这里卖,要么卖不出去

  郭为现在掌管着中国最强大的计算机销售渠道。在他看来,渠道分为6种形态:大客户 (指行业大代理)、增值销售代理、区域性代理商、电脑连锁店、大商场店中店和直销。渠 道和产品之间相辅相成,也矛盾对立。渠道总想做独家代理,产品总想多找几个分销商。郭 为用尼克松的一句话对两者的关系做了终结性的概括——冷战时期的对话是实力的对话。

  “产品是我们的立命之本,渠道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没有产品在跑的渠道没有任何意义 ,但渠道非常健全以后,就会对产品产生很大的影响。不管是IBM、HP、还是Compaq,当我 们的渠道都能够为它承载别人承载不了的量,它对中国市场有什么目标,我们如果都能够帮 助它实现,它为什么还要找第二家?”

  “HP是一家偏保守的公司,很少给谁独家代理权,但它的PC就让联想科技做独家代理。 特别是一些大厂商,它一进中国,就需要快速成长,只有我们能保证它快速成长。小代理可 能会讲,今年它做几百台,明年会做到1000台,而我们一做就是几万台。中国市场外商等不 及。”

  到2000年,郭为要在全国设立2000个核心代理,这2000个核心代理70%的进货要由联想 提供,“这样的核心代理实际上就和我的分公司没什么差别了,有了这样的渠道足可以抵御 任何外国厂商,让它要么就从我这里卖,要么卖不出去。”

  郭为承认,开始是产品扶植渠道,但当渠道建成以后,渠道就会对产品施加压力。“现 在,我们要是不做什么产品,这个厂商一定非常紧张。”在1997年,郭为感到了渠道的力量 。所以,联想科技还要进一步建分公司,“联想科技的分公司不仅要建到现在的省会一级, 还建到地、市一级,分公司不一定全是我们的全资公司,也可以采用参股的形式,甚至可以 使用代管的方式,但一定要统一品牌、统一形象。我们的理想是,从联想卖出去的东西,就 是比别处贵,要不怎么体现联想渠道的价值?通过做渠道,我们把最先进的技术送给我们的 国人,把最好的服务送给我们的客户,把最优秀的管理留给我们自己。”

  郭为现在执掌的联想科技公司,利润占到了联想集团40%左右,联想PC四分之一的货是 通过这个渠道卖出去的。

用权力激励人成本最低

  郭为的管理是放权式的管理,从1990年离开公关部起,郭为就再没亲自给他的部下发过 奖金,他把奖惩的权力下方到了基层。

  在郭为看来,管理就是解决集权、分权与授权的问题。权力是激励人的最有力的武器, 放权放得好,是最低成本的激励,放权放得不好,就会对管理造成极大的危害。“不断追求 最大限度地放权,是领导者对事业的最大贡献。”。“我给你这份权力,我花了什么钱?一 分钱都没花,但你有了这个激励后,就会拼命地去给我干活,那么,我为什么还要把这权力 自己拿着呢?我为什么不能把这权力放给部下呢?当然,放权要有前提,放权的前提是,方 法论一致和监控手段到位。”

  “我这个位置,如果别人比我做得更好,我肯定会交给他做。如果他需要我当个政 委, 我就当政委;不需要,我就去干些别的事情。不能说,这个位置就只能我来做,那这个事情 就累了。”

  郭为眼中的管理应该像空气,需要的时候,它就有,不需要的时候,它就没有。“管理 应该让人感觉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如果管理让人感觉到是一种束缚,就会扼制员工的创造力 。”

  在管理上,郭为坚持宽容。“我有原则,但这个原则是一种信念,不是一个很具体的东 西。我的信念是,与联想共成长。你要是存心损坏联想的利益,我肯定不会干,如果不是损 害联想的利益,咱们都可以谈。”

  “手下犯错误,还是要给他机会,一次、两次、三次,我会很严厉地批评他,但我不一 棍子把他打死,而是给他一个空间,允许他犯错误,只要不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就行。招进 的任何人都要把他看成人才,我刚进联想,我是不是人才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但是柳总总是 敲打我,培养我,给我机会,我为什么不能让年青人有更多的机会?我为什么不能耐心地培 养他们?”

  郭为的管理比较系统化,不会偏激,他说这和他的性格以及经历有关,和他走的部门比 较多有关系,“别人说财务又在跟我捣乱,而我知道财务也有财务的难处。”

  郭为认为自己的长处可能是读了大量的管理学的书,比较注意把握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事与人的关系,事与事的关系。郭为曾经试图去写一本书,他觉得自己有时候也很天真 ,以为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研究好了可以得诺贝尔奖。

********************

采访手记

  郭为很“招人”,很小的时候他就是“孩子头”。原因是,他吃的东西大家都可以吃,他玩 的东西大家都可以玩;另外,“我还有点小义气,谁受点委屈,我就去替他打抱不平。”郭 为在公司很“招人”,“员工比较容易和我交心,他们谈对象,我也可以帮着出主意,但主 意管不管用,我不敢担保。”和郭为是第一次接触,但采访结束后,我们已经熟到可以花近 一个小时,聊人才为什么多出于中小城市?以及一些个人问题。郭为热心地为我们提供了一 个采访线索,他告诉我们,最早在中关村办公司的是物理所的人,是1981、1982年的事,他 说,第一个站起来的猴子最了不起。

  郭为最大的欢乐是,看到手下的人成长,看到手下做事情比他做得更漂亮。许志平“要学 会给别人鼓掌”的话给他印象很深。

  郭为最大的压力来自柳传志对他的期望。“总对我提出的要求,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完成的。 ”

  最让郭为难受的是,当哥们义气和事业本身发生较大矛盾的时候。“我们俩关系很好,但是 这件事,你又做不起来,我又要对你采取一些措施。这时,我心里挺难受,我会觉得,挺对 不起你,你跟我干了半天,你没有成功,我还要把你拿下去,这么多年,你等于白做了。”

  郭为的“麦城”是高考。读高中的时候,郭为特别出类拔萃,高考之前,考虑的问题是,究 竟考北大,还是考清华,以及考清华上哪个专业的问题。最后半年高考复习,郭为读了大量 文史哲的书,把考文科的复习题全做了一遍,又把高等代数、普通物理自学了。他太放松了 ,太自信了,结果只考上了东北工学院。后来,考研究生,逼得郭为如果不是中科院或社科 院研究生就没法上。“每次回家,我都不敢见我的中学老师。”

  郭为看巨人走过眼。“巨人汉卡当时卖得很火,我心里很着急。现在谁再来和我讲某某公司 很快就会起来,我根本就不会信,我觉得它迟早还会有问题。外人看联想也成长得很快,但 我们在内部的人知道联想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面,联想都不是成长 最快的。营业额高速增长,几倍地翻番,你有没有想过资金问题,有没有想过渠道问题,有 没有想到人才问题,有没有想到监察体系。”

  郭为认为柳传志能够成功,联想能够成功,是因为柳传志是个符合时代潮流的人,“在中关 村,落后于这个时代的人失败了,超越于这个时代的人也失败了。”

  郭为很高兴自己60%像柳传直,40%是他自己。“从思想方法到对事物的看法上,相似的比例 都可以做测试。”

  郭为认为,性格、聪明、机遇三个方面对于成功的重要程度而言,性格和机遇占的比重更大 。“同样到联想的人很多,我觉得我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我性格上有优势。性格决定这个人 一定会成功,机会决定这个成功有多大。我的运气还不错。”

  《联想为什么》作者陈惠湘曾经是郭为的手下,郭为认为,这本书的畅销跟作者煽动性的语 言和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关系。“这本书虽然未能反映联想的全貌,很多东西是作者本人对联 想的理解,但他提出的一些口号,尽管和联想不搭界,但是比较动情,而且书名也起得不错 。”

*****寄语*****

放权

  你可以不理会其他人的喜好,但你不能不看给你发奖金的人的脸色。郭为不要你 看他的 脸色,他在8年之前就放弃了给部下发奖金的权力。郭为说,领导者对于事业最大的贡献, 莫过于不断追求最大限度地放权。他认为,权力是激励人最有力的武器,放权放得好,是最 低成本的激励。

  放权不仅可以激励属下,还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用错权力。理论上说,谁也没有第一线 的指挥官更了解实际情况,谁也没有第一线的指挥官更知道怎样行使权力。毛泽东是伟大的 军事家,但淮海战役时,他电示刘邓,可以见机而动,不必请示。权力过分集中,对于一个 庞大的组织是危险的,会导致一招棋错满盘皆输,而分散的权力即使有几个出错,也无伤大局。

  领导者的意义不在于身体力行地具体行使自己手上的每一项权力,而在于把自己手上的 权力下放给合适的人去更好地行使,并使下放的权力处于监控之中。权力是手段,不是目的 ,不能为了权力而权力。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以职谋私的领导只是不愿去懂。无能的领 导一朝权在手,便会把权力牢牢地攥在手中,因为他们除了权力,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