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英雄——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 曹之江研发
1943年12月4日生,祖籍浙江。 1961年7月毕业于上海市市东中学,应征入伍到沈阳通信兵学院学 习。 1962年元月转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程一系学习。 1966年7月毕业于一系六一四班。 1967年9月分配到成都市国防科委第十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从事军 用通讯电台的研究。 1968年8月到广州军区的珠海白藤农场接受解放军再教育。 1969年9月转移到湖南汉寿洞庭湖农场。 1970年3月到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曾从事主存储系 统计算机体系设计,自动测试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并多次获得国家和科学院的奖励。 1986年7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生产数控机床的Innomatic公司工 作,负责该公司System6的总体设计。 1988年2月回国并到联想集团工作,负责 过联想6型汉卡、防病毒 卡、加密技术等研究。曾任香港联想集团副总工,兼研发部经理及北京联想集团副总工。 至今担任联想集团副总裁,工业投资公司总经理,分管集团新产品开发。 技术人员在企业中最担心的可能就是自己的价值不被重视或者不被充分重视,有些技术人员 甚至认为自己的技术之于企业发展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身为联想技术创新委员会主 任、负责联想新产品开发的副总裁曹之江在听到有人说:“联想现在贸易和工业已经解决得 比较好了,应该转过头来走“技、工、贸”道路”的时候,却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 业界最近关于技术创新、技术唯先的口号喊得很响,大家对于作为民族计算机产业象征的联 想在技术创新上也寄予了很大的、可能也不太切合实际的厚望,但多年来身处研发第一线的 曹之江并没有因此而头脑发热,对于在当今中国计算机企业中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曹之江 有他自己的看法。 曹之江非常赞同柳传志为联想定下的“贸、工、技”的路线,他认为,目前我们的市场开拓 能力和工业基础都还很薄弱,要真正走上“技、工、贸”的发展道路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 走,因此直到现在“贸、工、技”仍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贸、工、技”是一个大思路 在曹之江的概念中,“贸、工、技”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产品而言的,也不是一般理解的, 先做某个产品的贸易,然后,开工厂生产这个产品,最后,再建研究中心研究开发它。“‘ 贸、工、技’是一个大思路,它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高科技公司首先要打好做贸易的基础 ,然后再打好做工业的基础。” “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模式总会带给我们一些误解。在美国的确特别强调技术创新,新的 技术一出来,风险投资公司立刻会向里面投入巨资,并且很快就可以见到效益。在这种模式 下创造了很多令人激动不已的技术创业传奇,但这种模式成功的前提是,美国有了雄厚的工 业和贸易的基础,在做技术创新的时候,在工业和贸易上,已经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了。但 是在中国情况却不是这样,我们在生产制造和市场开拓方面基础还很薄弱,即使中国现在有 很好的风险投资机制,也不能立刻走‘技、工、贸’的道路,因为在美国早已经解决了的工 业和贸易方面的问题,在美国已经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中国还很成问题。”曹之江说,他不 知道,在没有工业和贸易基础的前提下,直接做科技,怎么做? 和许多人认为中国再不在技术上迎头赶上,我们和美国的距离会被拉得越来越远,最终会掉 了队,今后再想跟也跟不上的观点不同,曹之江认为:“从全球的技术发展来说,二十世纪 最重要的发明,激光和集成电路都已经在前半个世纪完成了,后半叶都在搞应用,现在集成 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越来越明确的工业分工使得在应用技术的开发上,我们和别人差得并 不是太远。”“比如,我们研发的HPC并不比别人差,也许性能比人家还好,但要变成产品 ,如何保证最低成本和大生产的质量,就要求我们付出比开发更大的努力才行。我们的差距 在工业和贸易上。” 就具体产品而言,曹之江认为,“技、工、贸”实际上是一个并行处理的过程,不是一个有 先有后的过程,并不是先做技术,然后考虑生产,最后再想到做贸易。“如果这样做,仅是 这三个环节上的时间延迟,就会导致这个产品不能成功。对于具体产品而言,技术、贸易和 工业要通盘考虑,哪一个环节出问题,这个产品都不会成功。” 曹之江关于“贸、工、技”的看法并不是认为联想只应该做贸易,不做研发。他知道,长期 做贸易肯定不行。“国际上不管哪个大公司谁在帮人家代理卖东西?没有。长期做贸易我们 怎么能被称为民族工业?”但曹之江对于怎样做技术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联想在当前情 况下的研发应该—— 三条路齐头并进 “‘短平快’和市场非常接近的项目,坚决下放到市场第一线的事业部去做,杜绝市场和产 品脱节情况的发生;中期项目通过同国外公司合作,先做工业生产,继而成立自己的研发中 心来掌握这项技术;自己独立研发推进的项目则通过‘贸、工、技’三个环节并行推进。” 谁都清楚,产品研究如果和市场脱开,永远不会成功,必须放在一起才行,但真正贯彻这个 观念却很难。去年,集团坚决地把原来联想技术中心所属的一些研发项目从技术中心分离开 来,加强第一线,从目前来看效果挺好。 但并不是所有的研发人员都愿意脱离原来单纯的研发环境,去直接面对市场。国家经贸委投 资在联想做的汉字语音系统和智能输入系统,技术中心的研发做得不错,但一个新产品在推 向市场的初期,总会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所以在开发完成以后,交给微机事业部试用时, 由于研发和市场分属两个部门,每当发现问题,解决的时间很长,大大影响了产品的上市。 当曹之江决定把这个项目下放到微机事业部的时候,原来搞这个项目的一些人,觉得自己是 专家,他们愿意搞研究,不愿意直接面对市场,就去了外企。曹之江认为他们都是研究开发 的精英,但是成果如果变不成商品,对一个公司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尽管有困难,曹之江 还是坚持执行了这个决策。 使曹之江下决心把“短平快”项目下放到市场第一线的原因是,他亲眼看到过研发和市场脱 节所产生的问题。“联想是第一个做出FAX卡的,但研发人员从科研出发,总想把产品做得 尽善尽美,不断地为这个卡加这个功能、那个功能,前一个功能还没有做好,做稳定,新的 功能又加了进去。这么多的功能,很容易出毛病,最终推迟了进入市场的时间,失去了一个 极好的市场机会。” 尽管曹之江一再强调研发和市场结合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把研发项目下放到市场第一线当 作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短平快的项目和市场非常接近的项目,下放到市场第一线, 和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很见成效,但中长期的项目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因为集团对各个事业 部每年都有确切的利润要求,各事业部必须要完成计划的营业额,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 要求各个事业部投入较大的资金去做中长期项目呢?” 因此,曹之江认为中长期项目要通过做工业的方式来做技术。曹之江现在是联想工业投资公 司的总经理,他做工业投资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为联想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新的产 业,为公司打下稳固的基础结构;二是,通过和国外大公司合作,学会做工业,在学会做工 业的同时,把研究中心建起来,以做工业为突破口,切入最先进的技术领域。“联想是想通 过做工业打通贸易和技术之间的路。” 在怎么样做工业上,曹之江认为,我们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同是做显示器,现在15英寸显 示器技术是大路技术,谁都能掌握,但我们设计出来的东西生产成本就是比台湾生产成本高 。比如,我们的研发人员在设计中需要用一个电容,他首先考虑的是用怎样的电容保险系数 最大,而真正的工业设计则要在安全系数和成本核算之间取一个平衡。”在这方面我们还有 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在美国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自信 很多人出国,丧失了原来在国内积累起来的自信,但曹之江两次出国却增加了自己的自信。 第一次是1985年,曹之江代表联想的前身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出国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判合 作。谈判之前,“从我内心来说,我确实也有些发怵,因为美国的工业发达,所以,总觉得 人家的专家才是专家。”美国公司很清楚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就请了两个教授参加谈 判,目的无非是为了把曹之江这边的气势给压下去。 谈判一开始,两个教授先声夺人,很不客气地向曹之江他们抛出了两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 曹之江至今都记得很清楚。“美国教授说,我们生产的计算机在电压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 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你们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办?”。曹之江在科学院做过大型机,负责 过大型机的总体设计,所以,这个问题,早就有过研究,并实际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的方 法是,设计一个检测电路,时刻检测电网情况,一旦发现电压从220伏下降到180伏的时候, 就发给计算机一个中断请求,把现场记录在硬盘上保护起来,当电压恢复正常的时候,再自 动唤醒机器。” 几个问题都没有难倒他们,两个教授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了,起身就走了。第一轮交锋压倒了 对方的士气,曹之江很快发现了对方公司的底牌,摸清了对方不适合合作的底细。 1984年,计算所公司一成立,柳传志就邀请曹之江参加,当时,计算所已决定派曹之江作为 访问学者出国,曹之江对柳传志说:“我到国外逛一圈,再回来跟你干。” 想出国见识见识的曹之江到了美国,在Innomatic公司干了一个月后感到很苦闷。这家公司 本来是请曹之江去做研发的,但当他到这个公司报到的时候,公司认为原来希望请曹之江来 解决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出于技术保护等原因,公司根本不让曹之江接触他们的数控机床产 品的核心技术。 曹之江每天上班去得很早,帮助做了一些打扫卫生的工作,谁知公司的老板找到曹之江对他 说:“你愿意不愿意把公司的卫生工作给包了,我每月可以再给你一百美元。”曹之江听了 愤怒地对老板说:“你是请计算机专家,还是请打扫卫生的。”老板连忙解释:“美国和中 国不一样,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如果你嫌钱少,可以把钱加到200美元。”曹之江更加愤怒 了:“在公司还没有请到清洁工之前,保持公司环境的整洁,是我们每一个员工的责任。但 如果你请我这样的计算机专家只是来打扫卫生,那我马上回国。” 如果曹之江此时离开了这家公司,那么Innomatic的数控机床产品就无法出厂,因为在测试 的时候,他们的数控机床运行一段时间老是死机。公司的博士教授们找原因找了很长一段时 间,总也找不出来。 公司里面的一个中国人对曹之江说:“你是科学院的专家,应该给他们露一手。”曹之江检 查问题症结的时候,公司的技术主管质问曹之江:“你在这儿干什么。”曹之江跟他说了自 己的检测思路,这位美国的博士很不客气地对曹之江说:你的方法不行。“一个问题,我在 确实搞清楚以前,我一般不会给人家说什么,也可能你对,我不对,说早了,结果我不对, 也挺丢面子。你只要不把我赶走,我就在这干。”没用一个小时,曹之江就发现问题出在电 源接地对控制电路的干扰上。重新改造了电源的接地系统后,数控机床再没有出现过死机的 问题。 第二天,当有人告诉美国博士曹先生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时候,美国主管不相信,让其余20多 台数控机床全按照这个方法改,改完了试一天,全好了。 “从那以后,他们就觉得离不开我了,我成为总体设计组组长。” 尽管这家美国公司觉得离不开曹之江了,几次要给曹之江申请绿卡,都被曹之江拒绝了。“ 到美国见识一下,我觉得是绝对必要的。但要在美国定居却无论如何都不行。北京人会打心 眼里尊重安徽来的‘小保姆’吗?你怎么能要求美国人因为你是从中国来的,就尊重你呢? 只有把中国建设富强了,我们才能找到美国人到中国的感觉。” “我到美国没学到什么东西,但我找到了自信。去美国以前总觉得美国人比中国人强,这些 专家更比我们强,去了以后,感觉并不是那么回事。现在我不管是和美国人、日本人,不管 同哪个国家谈判,至少都不怯场。我觉得我们科学院派出去的人绝对不比他们差。这是我在 美国最大的收获。” 研究是技术,管理是艺术 尽管在美国的工作给了曹之江很多自信,但曹之江并没有把这种在技术上的自信延伸到自己 也能开公司做管理上。1988年曹之江回国后,由于他掌握了数控机床的技术,所以,科学院 希望曹之江来组建一个数控机床公司,要曹之江做总经理。“这对我期望值太高,技术是拿 了回来,但是我来组建公司实际上不合适,我没这个能力。我不是管人的人,我当第一把手 肯定管不好,这不是谦虚。我当总工还可以,但做总经理可不行。” 曹之江也和柳传志谈过,看能不能在联想设一个部门专门做数控机床。柳传志对他说,“数 控机床想做成功,你来当总工,我来当总经理或许能做得成。现在联想还处在起步阶段,只 有精力做计算机和汉卡,不可能再分散做别的。” 柳传志很清楚曹之江的心理,就对曹之江说:“国家派你出国,你掌握了数控机床技术,想 拿这项技术为国家做些事,你就把这些技术送给一个公司去做好了,这就了却了你的心愿。 ” 曹之江认为柳传志说得对,就抛开了数控机床,加入了联想。因为在这个时候,曹之江已经 意识到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即使自己掌握了最先进的数控机床技术,如果没有管理和贸 易跟上也不会成功。“研发工作只要集中精力做就行,除非是做像陈景润那样的课题,否则 ,只要努力加班肯定能做成,搞工程有什么做不出来的?管理可不行,管理没有悟性根本不 行。人和人打交道哪里有公式可循!”“有管理经验的人和没有管理经验的人同是跑到车间 看一眼,表面看到的都是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但有管理经验的人一眼就能看到下面将会出 什么事,这些感觉不是做研发的人呆在研究室里,冥思苦想,拿几份资料看看就能领会的。 这是两回事。研究是技术,管理更多的是艺术。” 所以,曹之江认定企业一定是企业家的企业,不是科学家的企业。“一般的研究人员不要太 强调自己的作用。中国的研发人员对工资的要求也不是太高,研发人员最看重的是自己倾注 心血的项目能不能出成果。” 曹之江到联想担任的第一个职位是研发中心副主任,接着换了十几个工作。没有加入联想之 前,曹之江就已经开始为联想做技术了,他为联想做的第一个项目是以太网汉化,接着汉卡 开发了出来,怕盗版,不敢卖。柳传志找到了曹之江。曹之江说:“我不敢答应你,加密是 一个窍门,如果没有灵感,半年、一年也做不出来,我只能试试。”曹之江很快有了灵感, 最早卖出去的联想汉字系统软件就是靠这套加密软件加的密。 在联想研发岗位上,曹之江主持开发了微机主板和板卡联想6型卡、防病毒卡、加密技术的 研究。即使是这样,曹之江最大的遗憾还是,“我擅长做研发,但公司总是安排我做管理。 ” ******************** 采访手记 曹之江是一个做技术的人,当别人感叹他的记忆力超群的时候,他会告诉人家一个自己记忆 力很差的故事。曹之江曾经看过《康熙大帝》这本书,几个月以后,有人向他推荐《康熙大 帝》这本书很好,曹之江就去买了一套。看第一部的时候,曹之江还认为朋友说得不错,《 康熙大帝》的确是一部好书,但看到第二部,曹之江才发现自己以前看过这本书。“但是在 技术上,我看过什么资料,的确不会忘记。” 曹之江是一个做技术的人,但他愿意到公司去。曹之江经常和人开玩笑说,“计算所做的技 术是公鸡,不是母鸡,做一台100万次的计算机,再做一台1000万次的计算机,就是不能批 量生产,不会下蛋,对国民经济没影响。”做能批量生产的产品是曹之江去联想的抱负和目 的。 曹之江是一个做技术的人,但他从不摆架子,把自己看得挺高而拒绝做什么事。1970年,曹 之江刚进科学院不久就被人称为“专架”。曹之江当时的研究方向是做磁膜存储器,使用真 空溅射技术将磁性材料做在0.1毫米的薄玻璃上,作成高速存储元件。测试时需要专门的测 试架。做这种架子,工人干不了,大学生不愿意干,曹之江说我来干,一来二去,做架子就 象成了曹之江的专利。 曹之江在计算所出名是从做“架子”起,曹之江在科学院出名是靠画画。当时的主席像以及 科学院参加游园会的设计主要靠曹之江。“人不要太多地挑工作,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干 的事情,都会有用,本来觉得荒废了的美术给刚进科学院的我增加了很大的自信。” 尽管曹之江是一个搞技术的人,但他对分配给他的任何工作,都会全力以赴去干好,曹之江 在军校是模范,在农场接受再教育也干得不错,无论干什么,曹之江总是一个受很多表扬的 人。 和杨元庆合作做联想PC,2年时间,曹之江在后面管着生产、研发、采购,让杨元庆在前面 冲锋陷阵没有后顾之忧。曹之江还完成了微机事业部最难的一件事,就是把原来的将近300 人精简成100多人。“都是公司老人,有些是计算所老人,怎样精简人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 题。”但曹之江把这件事完成了。“我在联想特殊作用可能是上上下下的关系都不错,容易 说上话。” 曹之江和柳传志从1961年起就在一起学习工作,他对柳传志最深刻的印象是柳传志下定决心 要干的事情,一定能干成。曹之江曾经向柳传志请教过练气功怎么才能不走神,柳传志的回 答让曹之江很难忘怀。“练十分钟气功,如果走神了一分钟,我就再练十分钟。”曹之江认 为自己没有柳传志身上的这种坚决,所以不太适合做领导人,但曹之江当年也曾从西安步行 一个多月到达韶山。其中有一天,从头一天早上六点一直走到第二天八点,从平江走到了韶 山。一个优秀的人,他怎样定位自己,可能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寄语***** 高科技的十字架 好心的人、热心的人看到Wintel以技术创新带动整个信息产业向前奔驰,又得知微软 和英特 尔一年的研发费用很多个亿,不仅在做现在的技术,还做着未来的技术,大多会回过头来, 有些焦虑地问:作为中国计算机产业象征的联想一年的研究费用是多少?当他们发现联想用 于研发的费用和国外大公司相比不成比例的时候,听到联想在走“贸、工、技”道路的时候 ,这些勤于思考的人发出了他们的质问:“联想120个亿的营业额只有不到3个亿的利润是不 是和联想走的‘贸、工、技’道路有关?联想什么时候才会走上‘技、工、贸’的道路?” 这是一个让联想两难的问题。作为一个高科技公司,联想不能说自己不重视技术,但重视技 术又实在不像不做技术的人在外面看到的,仅仅以投了多少钱作为衡量标准,仅仅凭意气用 事地重视技术。“贸、工、技”是联想集多年经验基础之上的肺腑之言,联想又不能为了讨 舆论之好而违心地否定它。正如曹之江所指出的那样,“目前我们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工业基 础都还很薄弱,要真正走上“技、工、贸”的发展道路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这个现 实主义的回答相信不会让急盼联想靠技术攫取巨额利润的人感到满意,但如果联想背上高科 技的十字架,不切实际地急于走“技、工、贸”的路,其后果将不是一个名声的问题,而是 中国最大的计算机集团的前途问题。 联想最近在软件上有一系列的动作:零售/OEM《幸福之家》、和用友合作、注资金山,有人 因此惊喜地欢呼联想开始进军软件业,联想开始做技术附加值最高的软件产品了。但杨元庆 却冷静地说:“联想最近在软件上的动作,只是联想推广应用PC和功能PC计划的一个组成部 分,联想在软件上的发展是一种外缘式的发展,不是风险投资式的投资建一个软件公司。” 尽管这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回答,但它是一个稳妥的发展方式。 柳传志形容自己发展联想的思路是“撒上一层土夯实了,再撒上一层再夯实。”联想是一个 立足长远发展的公司,它不会为一两个时兴的口号所动,更不会去背那个高科技的十字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