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英雄
写在前面

                         作者自序
    
        整理一年来的采访笔记,发现自己问得最多的问题竟
    是:为什么选择做职业经理人?为什么选择创业?经理人
    和创业者的区别是什么?以及什么人适合创业?什么人适
    合做经理人?当时,不觉得这样问背后有何含义,直到有
    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偏好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从心底里认为,
    新一代年轻人的未来之路除了做职业经理人或选择创业之
    外, 其实并没有第三条路好走!或者说,未来大多数年轻
    人的希望只有在企业中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在现在的中国,我们对企业的认识还是太肤浅、太没
    有经验。陈春先1981年在中关村办起了第一个公司,成为
    “中关村第一人”,但当他在为资金发愁的时候,他在美
    国的12岁的孙子却用练习簿给他写了12种筹集资金的办法。
    正因为缺少办企业的经验,所以,中国计算机产业14年来
    积累的办企业的经验就显得格外珍贵。
    
        创业,还是做经理人?当一代有作为的年轻人开始认
    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进步。在此
    之前,仕途是富有才华的年轻人的最佳选择,但现在不是
    了。在当今政府机关47%的人“下岗”的背景下, 重新审
    视1988年王文京和苏启强第一批从中央国家机关事务管理
    局辞职,以最低的企业形式——“个体户”形式创业的历
    程显得格外地意味深长。王文京和苏启强的那次选择,可
    能使中国少了两个处长或者司长,却让中国多了用友和连
    邦两个重要的IT企业。
    
        也是在198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的赵威尽管以其学生
    会常务代表会议主席的身份,能够联系到一个很好的政府
    机关工作,但赵威却没有选择机关,他去了当时还不太起
    眼的方正。五年之后,赵威成了方正最年轻的副总裁。
    
        1989年的杨元庆投奔联想只是因为从中国科技大学研
    究生部毕业之后必须要找一个工作,而自己做论文的经历
    又使他不太喜欢在研究所里搞研究,适逢联想第一次公开
    向社会招聘员工,于是,杨元庆就抱着到企业做研发,伺
    机出国的想法来到了联想。谁知联想当时更需要的是销售
    人员,于是杨元庆从最底层做起。同样是在五年之后,杨
    元庆成了联想PC的总经理,领导联想PC击败所有的国际知
    名品牌成为中国市场上的第一品牌。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
    杨元庆应该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
    
        80年代末,年轻学生最流行的口头语是“你怎么还在
    中国混?”10年之后的1998年,身为联想高级副总裁的郭
    为到美国出差,遇到旧友,互相之间最常说的一句话却是
    “你怎么还在美国混?” 1988年就揣着MBA学位的郭为当
    时看中的公司不只联想一家,而且,从待遇上讲,其他公
    司出的价都比联想高,但柳传志“把公司办到美国去,办
    到海外去,追求集体出国”的豪言壮语深深地打动了郭为。
    
        创业,还是做经理人?当一代有作为的知识分子走出
    书斋认真进行选择的时候,这是一种进步。
    
        多年以后,柳传志回顾昔日创业之初时说:“科学院
    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首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
    都多么有成就,是领导硬让他们改行。我可不是,我是自
    己非改行不可。”柳传志感觉到非改不可的时候,已经整
    整40岁了,但这并不妨碍他创立联想成功,并不妨碍他成
    为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象征。
    
        方正董事长张玉峰1985年走出北大书斋办公司,前两
    年四处碰壁,业务徘徊不前,几乎是一事无成,但义无反
    顾要办公司的张玉峰没有因此退回书斋,而是坚持认为在
    别人看来等于白干的那两年自己是有收获的,自己学到了
    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张玉峰创业不是抱着试试看
    的心理,更不是像当时很多科研人员脚踏着科研院所和公
    司两条船犹豫不决。张玉峰是非创业不可,并且一定要成
    功。张玉峰的成功在于他的坚决。
    
        80年代中期, 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把300多名科
    研人员推到了中关村。当年中关村街上最著名的“两通两
    海”四家公司中,有三家公司和科学院的这批研究人员有
    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曾茂朝为打破知识
    分子做销售是不务正业的观念,首先让自己身为正研究员
    的夫人卖联想汉卡,开一时风气之先。这种观念进步所产
    生的力量决不亚于任何技术的进步。
    
        观念进步的另一面表现为能顶住旧有观念的压力。刘
    积仁创办东大阿尔派的时候,最大的压力是学术界怎么看
    他。老师们都觉得刘积仁创办企业是学术界的一种可惜,
    很多次评跨世纪人才,评博士生导师,刘积仁从发表文章
    和带学生的成绩方面考虑都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刘积仁
    总会遇到这样一个质疑:“刘积仁是什么成份?”
    
        刘积仁成为刘积仁不仅仅因为他本人的才华有多么出
    类拔萃,更在于他敢在别人还都没有想好的时候,通过自
    己的思考,认定从纯学术的圈子里面跳出来做产业是正确
    的路,并坚定地走了下去。被开除“学籍”的危险吓退了
    很多人,但没有吓退刘积仁。
    
        促使周明陶由一名学者转变为一个创业者的事件是
    DBASEⅡ进入中国。看到国外的数据库产品, 对照一下自
    己每天晚上加班加点搞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周明陶残酷
    地感觉到从技术对比上讲“自己根本不叫学者”。在这种
    心态下,尽管办公司领执照在科学院被人看成像支一个鞋
    摊修鞋一样,但周明陶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创办希望公
    司的路。
    
        创业,还是做经理人?抉择之前,当然要考虑清楚创
    业者和经理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前中国惠普总裁程天纵
    离开自己服务了28年的惠普公司的时候,用一个矩阵说明
    了其中的关系。
    
        横坐标代表钱越挣越多,纵坐标代表事情越做越大。
    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处在坐标的原点O上, 事没做,钱也
    没一分。点A代表既挣了大钱又做成大事的完美状态。个人
    从原点O向目标A的奋斗之路呈两条弧线,上面一条弧线表
    示,先做大事,通过做大事挣大钱的经理人之路;下面一
    条弧线代表通过挣大钱最后达到做大事的目的。
    
        无论是经理人之路还是创业者之路都有各自的艰难险
    阻,很多人在路上走了一段就永远地停顿了下来。经理人
    路上,会碰到无法逾越的“天花板”,无法再升职,无法
    再做更大的事;创业者之路会出现个人能力的极限,自我
    的管理能力没有办法再继续推动企业的发展。这时创业者
    需要寻找专业经理人帮助他经营,自己则成为投资人,而
    此时,有些在做大事路上碰到“天花板”的专业经理人会
    加盟过来成为经营者。
    
        在IBM做了30多年经理人的谢克人离开IBM去康柏的时
    候对这个职业发出的感慨是“职业经理人是最理性的工作,
    必须把个人感情和实际工作分开。如果这个公司觉得你的
    价值不存在了,那么,你尚存的对这个公司的留恋和感情
    一定是单方面的。”尽管如此,谢克人对职业经理人的角
    色还是充满了乐观,他不同意将职业经理人看作只是资本
    运作中一个棋子,他说:“如果把这个问题这样细化下去,
    谁的命运又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
    于自己是否是棋子,而在于作为一个棋子,自己有没有发
    挥棋子的能动性,将自己的小棋盘下好。
    
        留美学者韩亦舜回国加盟华胜公司任总经理,成为一
    名职业经理人。尽管自己身为经理人,但韩亦舜还是认为,
    一个企业如果建立在某一个经理人的基础之上,那么,这
    个企业是不成功的。他直言不讳地说:“如果让员工魂系
    某一两个人,实际上是挺危险的事。如果我是董事,我就
    会担心,如果这个人翻台,我这股资本怎么办?”    
    
        韩亦舜认为经理人的行事之道是:“董事会信任我,
    员工不信任我,我把员工全部炒掉,再雇一帮人干;员工
    都信任我,董事会不信任我,那只能哥儿几个另找地方干。
    我不会拿员工拥戴来要挟董事会,那样没什么意思。”
    
        优秀经理人眼瞅着自己经营的业务大量地为公司创造
    着利润,而这些利润却大部分和自己无关,不可能不面临
    着自己创业的诱惑。微软大中国区总裁杜家滨抵御创业诱
    惑的方法是内部创业。“内部创业和自己创业其实有很多
    相像的地方。我创业,钱不够,要跟银行贷款,跟银行融
    资;在微软,当我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也要去和微
    软商量,同样要向微软融资,同样要劝说它愿意投这个钱。”
    但杜家滨在微软内部创业的计划还没有得以实施,就已经
    离开了微软。
    
        在外人看来,外企的经理人很风光,但他们也有他们
    的苦衷。我们对外企经理人的采访绝大多数发生在他们离
    任或者新上任的前后,这不是我们刻意安排的,而是外企
    经理人的位置变动实在是太频繁了。很多时候,这种变动
    并非如外界想象的工资又翻了多少,有时候他们的离开也
    带着苦涩。
    
        冯星君离开自己用了8年时间从无到有发展壮大起来
    的Oracle中国公司的时候说:“这些年,美国公司也做得
    差不多了,外企是怎么回事,我也明白了。在外企,通常
    的情况一定是你为老外把业务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后,老外
    就会派很多人插手进来,削弱你的权力。老外是天生的三
    权分立者。因此,你会看到那些外企的头头脑脑们经常要
    换来换去地换位置。”所以,冯星君发誓Platinum是他为
    别人做的最后一个公司,如果再要换公司,要么是洗手不
    干了,要么是自己干。
    
        根据施振荣的理解,创业者和经理人两种角色的融合
    更有利于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不是理想的模式,
    职业经理人和所有权无关也不是最理想的模式。”施振荣
    认为,他自己既是创业者,又是经理人,人为地划分创业
    者和经理人有些狭隘。
    
        至于创业,施振荣特别强调集体创业。“个人创业经
    历一次失败就不能成功,而集体创业却可以失败多次都不
    会垮掉,一个企业不可能失败五次之后还不成功。”在施
    振荣办企业的思维中,“经济的起伏和遭受挫折都是现实
    环境的常态”,所以,他的创业机制一定要设计成能够面
    对各种不同的常态,能够面对各种各样的失败,不至于遭
    受一次打击就全线崩溃。“创业不能依靠偶然因素。我做
    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它可能会亏钱,但我要保证即使一时亏
    钱也不至于关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亏的钱当作投资和
    学费。”
    
        除创业者和经理人之外,中关村或者说中国计算机业
    界还活跃着另一类人,他们过着另外一种人生——程序人
    生。
    
        程序是这些人生活的全部重心,他们有天分,爱编程,
    能吃苦, 甘于寂寞。 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不被人所知,像
    WPS求伯君、KV300王江民、CCDOS严援朝、 五笔字型王永
    民、2.13吴晓军、 四通利方王志东、CCED朱崇君、UCDOS
    鲍岳桥这些成名的程序员十几年来也只产生了十来位。有
    才华的程序员绝不止这些,但他们没有机会。有时候,他
    们觉得机会就在眼前,伸手可及,但当他们扑上去将要和
    机会撞个满怀的时候,却每每扑了个空。
    
        在苦干了若干年之后的某一天早晨,从睡梦中醒来,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除了编程能力提高之外,什么都没有改
    变,所写的程序是“职务作品”,所挣的工资仅能“糊口”,
    他们会突然感到写什么程序都没有意思。但如果不写程序,
    又能去做什么呢?
    
        程序人生是智慧的人生,但我们也想描述一下这些智
    者心底的酸甜苦辣以及困惑不平——自己写出的产品为公
    司挣了一个亿,为什么自己还是不名一文?技术入股到底
    是除了智慧什么都没有的程序员的出路,还是陷阱?优秀
    程序员成名之后,想名利双收,是不是不再写程序,而去
    做管理?都说个人英雄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那么,新一
    代程序员还可以做笑傲江湖的英雄梦吗?……
    
        王江民用他的传奇告诉后来者还有机会。王江民初中
    毕业,38岁才开始学习计算机,两三年之内成为中国最出
    色的反病毒专家之一;45岁只身一人独闯中关村办公司,
    产品很快占据反病毒市场的80%以上;没学过市场营销,
    却使KV系列反病毒软件正版用户接近100万,创中国正版软
    件销售量之最。
    
        都说个人英雄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都说中关村不再
    相信传奇,传奇已为资本运营所代替,但王江民的传奇就
    发生在现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还在继续。无论这
    个时代多么地依赖和提倡集体协作,个性的张扬也永远不
    会泯灭,永远值得击节叫好,人格的魅力也永远让人激动
    不已,因为它代表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个人也许就
    是为了突破各种不可能、实现各种不可思议而存在的。充
    盈着理想和力量的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可能会叹息自己
    身上的力量是“无能的力量”,但当每日的朝阳再次照耀
    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会再一次地被发动起来。
    
        如果说,创业者和经理人体现的是雄才伟略,那么,
    程序员体现的则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有可能会在真实的
    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但如果个人或者说中关村缺少了这
    种激情,那它也就毫无魅力可言了。让求伯君去和比尔·
    盖茨“扳手腕”论实力是太难为求伯君了,但WPS97在Word
    的重压之下,还是出乎很多人意料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日前,联想注资金山,更是让求伯君豪情万丈,他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中国软件业需要这种
    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