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英雄
写在前面

                         作者后记
    
        兴许是因为节奏太快,变化太多,大家忙于拼命向前,
    无暇回望的缘故,计算机界多年以来已经习惯了谈未来,
    讲打算,说前景,而很少愿意顾及从前,回顾历史。历史
    在这个领域似乎并不重要。 40多年历史的Digital,还不
    是被只有16年光景的康柏给收购了? 十多年前写就的美国
    硅谷史——《惊世伟绩》所提到的显赫人物,有几人至今
    还被记起?中关村内昔日辉煌的“两通两海”,今天如果
    不报以全称,许多人或许根本就不知道指的是谁。
    
        计算机界的历史似乎不是财富,而是包袱。人们讽喻
    蓝色巨人IBM的历史包袱太沉重,沉重得像大象的脚步,
    IBM那个“无论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都是带动世界的
    脚步”的广告很可能就是针对这种讽喻的反驳。
    
        历史是包袱,特别是在每18个月更新一次,需要不断
    否定自己的计算机界。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历史地总结
    过去的价值,也不能因此而允许中国计算机产业从1984年
    中关村勃兴,到今天整整14年没有一本称得上记录历史的
    书籍,甚至连这方面的材料都没有。历史的确已成为过去,
    “古今多少事”的确“都付笑谈中”了,但察史明今的道
    理我们自古都懂,现在不应该不懂。正因为计算机界的变
    化太快,转瞬之间物是人非,许多人匆匆登场,又匆匆离
    场,才使我们感到了回望历史的迫切性。14年太久,是收
    集整理的时候了。回望历史不仅能产生动人心魄的历史感
    叹,展开趣味横生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历史有很多相似
    之处。是为此书的缘起。
    
        既然是回望,历史性当然是本书的第一属性,真实也
    理应是本书的最高准则。但每个人对于历史真实性的理解
    却各不相同。正如汤因比所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个人总是不可避免地要站在今天功利的立场上,去评古论
    今或者借古讽今。即使就当事人而言,所谓的历史也只不
    过是他们“心目中的历史”。所以,对同一历史事件,每
    一个当事人或回望者对所谓的真实感受其实并不相同。因
    此,我们决不能因为你的“真实”不同于别人的“真实”
    就指责别人在混淆是非,扰乱视听。世界本来无所谓“是”
    与“非”,“是非”是社会和人们自我意识的产物。
    
        有鉴于此,本书的态度尽可能地包容每一种“真实”,
    只要这种“真实”是对历史的真严肃的回顾。我想也惟其
    如此,才能使我们在广泛地鉴别之后,更接近于所谓的真
    实。 
    
        我们不想说教,不想写一本教科书给读者上课,而是
    试图用生动的故事打动读者。因此,本书坚持的第二个属
    性是故事性。我们始终认为读者比我们高明,我们一思考,
    读者就发笑。面对比我们聪明得多的读者,我们所能做的
    只能是老老实实地把我们辛勤记录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我们很清楚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细枝末节”、“曲
    折传奇”以及“矛盾冲突”。本书的故事当然也追求这些,
    但历史故事不是文学创作,不是小说,历史自在于故事之
    外。因此,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非常重要的人物对非常重
    要的事件所做出的决断,其过程竟就是那样地简单和普通,
    对此,我们除了感慨“如此而已”以外,所能做的只有如
    实反映。我们绝不会为了故事而故事,因为我们清楚地知
    道,我们不是在从事从故事开始到故事结束的创作,我们
    写故事的目的只是为了能让读者读过之后有所启发。
    
        所以,启发性应该是本书的第三个属性。但这个寓意
    不应该由我们在对事件进行图解之后直接道出,而应该由
    读者自己去感悟。我们清楚“所指”和“能指”的关系。
    我们站出来讲道理,道理只是我们所指的一个,况且这个
    道理,读者未必能接受。但故事不同,故事的多意性使它
    的“能指”范围远远超出了作者刻意的“所指”。所以,
    只要我们提供的故事和材料能够触动读者心扉,能够引发
    读者的思考,那么,读者悟出的意义一定丰富多彩。
    
        中关村是一个象征,它代表整个中国计算机产业,而
    非北京的电子一条街。《知识英雄——影响中关村的50个
    人》试图囊括中国计算机业界自1984年勃兴以来至今还活
    跃在产业第一线的所有重量级的人物。但在确定这50个人
    的名单上我们颇费了一些周折。认识不同,每个人心目中
    的顶尖人物名单自然也不会相同。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
    能够影响中关村的人,他的影响一定是通过他所在的企业
    或者组织施加的,所以,大公司的掌门人一直是我们追逐
    的目标。另外两个标准是代表性和多样性,所以,我们选
    择了陈春先、程序五杰以及谭浩强。
    
        一部看似一两个人的作品,其实背后包含了很多人的
    劳动,在此要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很多的苏文明、尹居
    平、杨坤堂以及《中国计算机报》的其他同仁。在采访中,
    我们还得到了陈利、韦玮、黄焱、徐刚、金欧、马向阳、
    罗红、李小列、尚笑莉、李新梅、李彬、吴兴、丁平、陈
    康、乔宝利、樊兆玉、孙立山、谷培坚、杨吉平、荣雯、
    杨杰、乔健、黄炯、丁丁、张欣、汤磊磊、刘恒亮、陆梅、
    陈书炜、李岚、孔冬梅、朱霞、牛晓云、罗丽萍、辛勤等
    人的协助,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
    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