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英雄
书评

                中关村的群星闪耀时
    
                          齐闻
    
        本文这个标题是套用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的历史特写《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而来,半个世纪以来,
    这本至今仍被广大读者喜爱的书中,作者以独特的手法为
    我们展示了星汉灿烂的人类发展长河中那些星光的闪烁。
    从拜占庭的陷落到滑铁卢的一分钟,从谱写《马赛曲》的
    一夜天才到《夺取南极的斗争》中的斯科特,一幅幅栩栩
    如生的人物肖像再现了万象纷呈的历史画卷。
    
        再次读罢刘韧的《影响中关村的五十个人》,提笔写
    下这个题目,不是要将刘韧同茨威格放在一起以求叠加伟
    人的影子,而是在我的阅读经验中的一种自然贯通。
    
        歌德曾怀着敬意把历史称为“上帝神秘的作坊”,刘
    韧发愿要写满五十个影响中关村的人物时是否是缘于孩子
    般的好奇将头伸进中关村十四年历史的这个神秘的磨坊中?
    总之,他不但把头伸了进去,而且索性逾窗而入,在那里
    流连忘返。待出来时,给读者带来了一个五十个人的结集,
    当读者一页页翻过去,就看到了中国IT业十四年历史河流
    中闪耀的群星。
    
        这是一本好看的书。书中所有的文章都在《中国计算
    机报》上《人物素描》栏目连载,也是许多读者和我最爱
    看的栏目之一。记得当时,每次拿到报纸,总是先要急急
    地扫描一下封面,看看本期被素描的人物是谁,我认不认
    识这个传主,对他有什么样的印象,再看看刘韧的素描同
    我对传主印象有何不同,然后展读文章。每一次阅读体验,
    不但加深了对书中这些时代英雄的个性认识,更增强了对
    计算机行业的全面了解。
    
        刘韧的文章即将结集成书,他一年来散见在报纸中的
    篇章将汇集在一起,变成一本便于携带、便于保存的书籍,
    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独处的时候,我也会问自己,中
    关村的魅力究竟何在?直叫人有一种依依相惜的感情。
    
        中国IT业界,历史不长,圈子不大,只要你在这个圈
    子中,无论处在什么位置,你都会对这些业界群英有所感
    知。不用说大的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处在中间环节
    的代理商、经销商、系统集成商,他们处在圈子的中央和
    内环,供销链的源头和上游,自然会对业界掌故和人物耳
    熟能详。就是处在圈子的最外环、供销链的最末端,只要
    你使用计算机,也不可能远离对业界的认知。一个最偏远
    县城的打字社,早期可能知道吴晓军的2.13,WordStar,
    朱崇君的CCED,后来几乎是肯定知道求伯君和金山公司的
    WPS,王永民的五笔字型,至于现在,用上了Windows和Wo
    rd也不是不可能,换上了WPS97的恐怕更不在少数。 十几
    年过去了,这些名字是否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们现在
    怎样?在刘韧的五十个名单中,我们几乎一眼就找到了他
    们——那些最早熟知的名字,通过阅读,了解他们的身前
    事、身后名。这是一次有趣的阅读,它把我们带入八十年
    代的中关村,带入了那段难忘的“程序人生”和“村儿里”
    的历史。
    
        91年前后,我第一次来到中关村,在一家财务软件公
    司工作。 当时已经大学毕业8年,经历了工作、成家、游
    学和养育下一代的各个阶段,如果按部就班,生活就会如
    逝水东流,一如既往。当时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大概是
    90多块,一年后转正,工资100多一点。 今天来看这样的
    工资似乎低得不可想象,但在当时,生活下去绝对没有任
    何问题,非但如此,许多人的家里还都买了彩色电视机、
    电冰箱一类的家用电器。所以,当时时常遇到有来自西方
    国家的旅游人士对中国居民生活的不理解:一个月就挣10
    0多块, How could you afford those Luxuries?你们从
    那里搞到钱买这些奢侈品的?说实话,我也不明白。
    
        91年来中关村的时候,如果你会攒机器,毫无疑问地,
    你就是科技人员,如果你会给硬盘分区,手杀病毒,解除
    用户使用计算机的各种痛苦然后让计算机运行起来,当然
    你就是专家,如果你还会编程序,那没办法,你就是“天
    才”。
    
        那么当时中关村的工作情形如何呢?以一个软件公司
    为例,一个软件公司大致会分为开发部,市场部,用户支
    持及财务、行政、后勤等保障部门。技术开发部工作环境
    比较封闭,叫封闭开发,工作时间比较自由,但任务往往
    很饱满,压力很大。开发出来的产品由市场部的销售人员
    把它销售出去,用户根本不知道你卖的是什么东西,所以
    要开大量的演示会,将软件的功能一一演示出来,让用户
    购买你的产品。由于早期的产品对用户的需求照顾得不是
    十分周到,所以用户买回去以后,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免
    不了的,这时,用户支持部就派上用场了。于是开发、市
    场、支持部门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运转起来了。
    
        如果单单就是这样的日复一日地工作,中关村的生活
    与其它行业、其它地方的生活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但中关
    村是不同的。它充满了创业的精神,一种面向未知世界作
    处女航行的激动和忐忑。无论是开发、市场还是用户支持
    人员,大家都像是一艘皮划艇上的水手,处在北极的冬夜,
    要赶在黎明前到达一个巨大的渔场。所有的温暖来自划船
    的劳作,所有的慰藉来自水手之间的安慰、鼓励和协作,
    而未来的收获是肯定的,因为虽然还没有到达大丰收的时
    候,但不时有三三两两的鱼跳进船舱,在他们的直觉里,
    渔场里的鱼一定少不了。
    
        今天,当我们重读柳传志、张玉峰、王文京、苏启强、
    王荣之等人的“创业人生”,也重读了中国IT业的创业史,
    读到了这些创业前辈身上所折射的超越时间的命运的闪光。
    
        如果你曾在“单位”里工作过,你一定知道创业气氛
    是单位里所缺乏的。单位里充满的是对老人来说极其适应
    的一种安详和稳定、但对年轻人来说无异于窒息的气氛。
    而人,尤其是青年人,他生命中的勃发生机是一定要得到
    宣泄的。自由企业制度为这些生机勃勃的生命提供了一个
    能量的释放机会,所以早期中关村的企业中充满着热情、
    憧憬、向往和努力,通宵达旦加班,节假日加班都是司空
    见惯的正常现象,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力也是各位员工
    的自觉行动。惟其如此,才有了鼎盛多时的中关村。可以
    说当时中关村的人均效率一定不低于国内平均效率的 5倍,
    员工的收入也差不多是平均水平的5倍。 也就是说一个大
    学毕业生在单位里可以拿到100元的话, 在中关村的企业
    中可以拿到500元。
    
        中关村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创业?还是做经理人?
    当一代有作为的知识分子走出书斋认真进行选择的时候,
    这是一种进步。”刘韧在书的“自序”中如是说。
    
        通过做大事挣大钱,还是通过挣大钱最后达到做大事
    的目的?这是创业和做经理人的区别。许多当年活跃在中
    关村的年轻人就是从0开始, 在这两条弧线上演绎着他们
    的创业人生和经理人生。其中有联想的杨元庆,金山的雷
    军,方正的赵威……外企的顶级经理人HP的程天纵、 IBM
    的周伟昆(加火旁)、Compaq的谢克人、微软的杜家滨…
    …从他们的经理人生中我们看到他们和创业者一样的艰辛
    和不易,一样的荣辱沉浮。另一方面,读者可以感悟到,
    在他们身上展现的充满戏剧性和与命运攸关的时刻不仅在
    个人的一生中,而且在历史的进程中都是难得有的。我们
    在今天这个世纪即将终结之时阅读这五十个人的文本,回
    顾这种群星闪耀的某些时刻,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宛若星光
    一样闪耀在中国IT业的天空。
    
        刘韧以他流畅简洁和富于感悟的文笔,遵循忠于真实
    的原则,写出了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五十人群像。我们
    很难想象读者是否像读其它文学作品一样,读别人其实是
    在读自己,但是,毫无疑问,刘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启悟
    性的读本,展示了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先进生产力的
    代表创业成长的特殊历史。
    
        刘韧先生在书中说:“兴许是因为节奏太快,变化太
    多,大家忙于拼命向前,无暇回望的缘故,计算机界多年
    以来已经习惯了谈未来,讲打算,说前景,而很少愿意顾
    及从前,回顾历史。历史在这个领域似乎并不重要。”“
    计算机界的历史似乎不是财富,而是包袱。”是的,计算
    机这个行业确实发展得太快了,但是快也有快的历史,如
    果真把IT年当作DogYear计算的话(DogYear,狗年,一狗
    年=七人年),中关村的历史也将近一个世纪了。刘韧先
    生将存留在村内英雄人物心中的那些记忆和逝去的画面整
    理出来,为中国的IT行业,尤其是未来的创业者作了一件
    好事,所以我们有理由再次感谢他。